2014年03月12日
【王筱君╱台北報導】實價登錄上路1年多,已成為民眾買賣房屋最佳參考指標,但房屋仲介、學者與民眾都認為,「去識別化」與「區段化」是多此一舉,不應過度擴張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,畢竟國際上愈先進國家,房價資訊愈透明,台灣也應跟進。
不應列個資保護
中信房屋去年委託民調機構調查,高達56.2%調查民眾認為,實價登錄門牌號區段應縮小,甚至直接寫出門牌號,社區名稱也應揭露。現階段,民眾若想知道各社區行情,須交叉比對其他資料,但即使是同路段不同社區,也可能因屋齡、格局、建材、景觀或建商品牌等差異,造成成交單價迥異情況。
「背後都是業者的壓力啦!」明德科技大學副教授花敬群大聲疾呼,房屋買賣價格資訊不應列為個資保護範圍,「美國甚至可查到過去歷史交易紀錄,新加坡、日本、香港都愈趨向透明化,台灣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。」他認為政府應更有作為。
台灣都市建築密度高,常1棟大樓就有100多戶,50組門牌號碼可能就有50棟,樓層高低、位置區段都會影響價格,對於現有的制度,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直言:「還是要內行人才看得懂。」他建議,可比照美國,包括地址門牌、歷年買賣交易、利率、本息、稅率統統一清二楚,「才是真正做到透明化,也才能與國際接軌。」
可採使用者付費
台灣房屋智庫研究員洪佩君認為,區段化使得民眾透過實價登錄詢價時,第一時間只能找到類似物件,「較難明確知道是哪一棟樓,是最大缺點。」洪佩君建議可比照香港,「民眾若要查詢細部資料,採取使用者付費,可透過律師事務所或地政士等公正第三方查詢。」
政府回應
「現有去識別化與區段化對有心查詢的人來說應該不成難題!」內政部地政司副司長王靚琇回應指出,實價登錄的價值在於提供參考行情,民眾未必真的需要知道是哪戶,尤其都會區50號門牌區間,「差距不會太大,都在附近。」
折衝洩個資疑慮
王靚琇坦言,實價登錄上路之初,民意最大反彈就是擔心個資遭揭露,「區段化與去識別化是一個折衝手段。」但若民眾觀念逐漸成形,政府也願意繼續調整,「內部有在討論朝30號區間努力,但還須提出完整規劃,執行時程表尚未定案。」
出處>>> 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appledaily/article/headline/20140312/35694758/applesearch/政府管太多:實價登錄門牌區段大美意打折
留言列表